亚马逊咬鹃(英文名:Amazonian Trogon,学名:Trogon ramonianus),是咬鹃目咬鹃科美洲咬鹃属的鸟类。分布于南美的亚马逊雨林区域,包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和巴西。其雄鸟头部、颈部至中胸部呈深金属蓝黑色,脸部与喉部黑色,与头蓝色部分界限不明显,胸部有一狭窄白色带,腹部黄色明亮,上体绿色或蓝绿色。雌鸟头部、面部、上胸和上体为暗灰色,腹部黄色较淡。该物种在成熟雨林中较为常见。
外形特征:亚马逊咬鹃体型约23至25厘米,雄鸟体重44至46克。雄鸟拥有深金属蓝黑色的头部、颈部和上胸部,脸部和喉咙黑色,与头部其余部分颜色接近,仅由一窄白带隔开,腹部黄亮,背部呈现金属绿至蓝绿色,尾羽上方深蓝色,尖端黑色,下方具细黑白色条纹和宽白色末端。雌鸟头部、脸部、上胸部和背部为暗灰色,腹部颜色较雄鸟淡,尾羽下侧条纹模式不同。两亚种间差异微小,类似个体间变异。
鸣叫特征:亚马逊咬鹃的鸣唱是一连串相对短暂而快速的剪短‘cow’音或‘mewing whistles’,音符常成双‘cadow-cadow-cadow’或‘whi-ew-whi-ew’,并伴有多种滚动的叽叽喳喳叫声。
生活习性:亚马逊咬鹃栖息于亚马逊雨林的多样化生境,包括过渡森林、高地森林、棕榈和竹子林以及永久洪水林,通常在海拔500米以下,偶尔可达1000米。它们可能以果实和小型动物(如昆虫和蛙类)为食,通过从栖木飞扑和悬停的方式捕食。它们有时会加入混合物种群跟随行军蚁。
生长繁殖:关于亚马逊咬鹃的繁殖信息极为有限。已知的一个巢穴位于活跃的白蚁巢中,离地面3.5米,入口圆形,直径约10.5厘米,内部孵化室未详细测量,含有两个轻度孵化的白色蛋,蛋表面沾染褐色斑点。
区别辨识:亚马逊咬鹃与同域的绿背咬鹃(白尾)相似,但后者眼环更灰,尾羽下侧白色末端更宽,且无白色胸带将上身与下腹部区分开。两亚种间差异细微,主要体现在个体间的变异上。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基于广泛定义的violaceous trogon)
地理分布:亚马逊咬鹃的分布范围涵盖南美亚马逊盆地的西部和南部,从哥伦比亚东部安第斯山脉的山脚,向南延伸至玻利维亚北部,向东横跨巴西的亚马逊盆地。北部的分布边界在委内瑞拉西部(奥里诺科河流域上游)和亚马逊河北岸至黑河北岸。南部和东部分布边界沿亚马逊河至巴西东部。
其他:亚马逊咬鹃的分类历史上曾有争议,近期分子研究揭示了其与violaceous trogon和其他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导致了物种地位的确认。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亚马逊咬鹃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