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枕鼠鸟(英文名:Blue-naped Mousebird,学名:Urocolius macrourus),是鼠鸟目鼠鸟科长尾鼠鸟属的鸟类。体长33-36厘米,头部羽毛松软,颈部羽毛呈独特的蓝色光泽;尾羽细长,使整个身体显得较为丰满,体色以灰白至褐色为主。喙部及眼部周围裸露皮肤为红黑色,脚趾结构独特,四趾均能向前伸展,利于抓握树枝。广泛分布于非洲的干燥地区,从西非至东非,包括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带。
外形特征:蓝枕鼠鸟身长约33至36厘米,包括20至28厘米的延长尾羽。成鸟体羽灰白偏暗,头部后方和颈背有鲜艳的蓝绿色斑块,尾羽细长并呈陡峭梯度排列,雄鸟尾羽更长。上体略带棕色调的灰,下体灰黄,脸部裸露部分和眼周皮肤为深红色,上喙大部为深红色,余部黑色,脚呈紫红色。幼鸟无蓝色斑块,面部皮肤粉红,喙绿,冠羽较短。
鸣叫特征:蓝枕鼠鸟会发出响亮清晰的哨音“tieee”,每3至5秒重复一次,尤其当单独站立于树顶时。觅食时,叫声变得较短弱,间隔时间拉长至10至15秒。群体在离开觅食区前会集体发出“trie-trie”,飞行前则连续快速发出“tsie-tsie...”。飞行中,叫声变为“trui-tru-tri”、“triu-triu”或“tri-truu-truu...”。求偶期间,雌鸟乞食声为“cruir-uu-tuit-truit”,雄鸟则发出“tiuee-tuiee...”。
生活习性:蓝枕鼠鸟栖息于半干旱地区的开放林地和灌木丛,包括荆棘灌木丛、草原、开阔的金合欢林地;常见于沿水道和井边的灌木丛、枣椰树园、农田、村落边缘、城镇及花园。分布海拔自海平面至1900米,在肯尼亚通常低于1600米,但在埃塞俄比亚可达2000米。在旱季,它们会从草原林地迁移到河流谷地和人类居住区。主要以果实为食,辅以树叶、花朵和花蕾。
生长繁殖:繁殖期全年都有,但随地区不同有所差异,通常在雨季或雨季刚过时达到高峰:尼日利亚的5月至6月,北苏丹的5月至6月和12月至2月,埃塞俄比亚的4月至7月,肯尼亚的5月,扎伊尔的3月至6月。一夫一妻制,在圈养条件下,配偶关系可维持数年,可能具有领域性,也可能为合作繁殖。巢穴由雌雄共同构建,位于3至4.5米高的树或荆棘丛中,通常为浅杯状,由枝条构成,内衬草和根须。
区别辨识:与红脸鼠鸟的区别在于蓝枕鼠鸟的颈部蓝色斑块和灰而非黄的下体羽毛。不同亚种间存在颜色深浅和体型大小的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蓝枕鼠鸟广泛分布于非洲,从塞内加尔至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遍及索马里,在尼日利亚北部已变得不常见。在西非至东非的干旱地区,包括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带,均有其踪迹。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蓝枕鼠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