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背针尾雨燕

Brown-backed Needletail Hirundapus giganteus

褐背针尾雨燕(英文名:Brown-backed Needletail,学名:Hirundapus giganteus),是雨燕目雨燕科针尾雨燕属的鸟类。体型巨大的雨燕,以背部褐色而得名。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山林地带,从印度东部至印尼和菲律宾。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带刺的尾端和白色的腹下部,以及快速而有力的飞行能力。

外形特征:这种雨燕体型庞大,翼展宽广,前部突出,后身粗壮,尾部短小但带有明显的棘状突起。上体呈黑褐色,肩部可见淡褐色马鞍斑,喉部至胸下部为深褐色,形成鲜明的‘V’字型界限,与白色腹部形成强烈对比。头部和颈背为深橄榄褐色,光泽金属黑色,随磨损逐渐显露出棕色的羽基。翼羽暗黑,仅内侧初级飞羽内缘稍淡。翼下部略浅,与较大的覆羽颜色一致。雌雄相似。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的啾啾声,通常是几个短音节后跟着颤音,还有一种脆而尖的‘cirrweet’声,重复2到3次,以及薄而尖的‘chiek’声,同样重复。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至海拔1800米的森林地带,偏好原始森林,但也出现在次生林,特别是在湖泊或河流附近。它们是群居的,通常在20-30只的小群体中活动,偶尔与其他针尾雨燕混群。以甲虫、半翅目昆虫、直翅目昆虫和膜翅目昆虫为主食,常在森林冠层上空觅食,尤其利用水面上的昆虫孵化。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2月至4月,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单独筑巢,使用树洞底部的凹陷处,用干叶和稻草铺垫,通过天然孔或啄木鸟凿的洞进入,巢位距地面约15米。每窝产3-4枚,偶尔5枚白色卵,尺寸约为29.6 x 22.2毫米。

区别辨识:与同属物种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宽大的翅膀、突出的头部和后部、短尾上的明显棘刺,以及白色的眼上斑点,后者在其他大型针尾雨燕中不存在。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印度西部至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非繁殖区域:泰国-马来半岛、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的卡拉米安和巴拉望。

其他:种族indicu为部分迁徙种,冬季迁往泰国-马来半岛等地。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褐背针尾雨燕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