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角鸮

Oriental Scops Owl Otus sunia

红角鸮(英文名:Oriental Scops Owl,学名:Otus sunia),是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又名: 东方角鸮,是小型夜行性角鸮,具有亮黄色的眼睛。分布广泛,主要在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干燥落叶林中。虹膜亮黄色,有灰褐色和砖红色两种色型,面盘有微弱的黑色边缘,耳羽簇常为放平状态。

外形特征:体长约17-21厘米,翼展50-53厘米,体重75-95克。成年红角鸮有灰褐色和砖红色两种色型,具纤细纵纹的下体。幼鸟与成鸟相似,但有模糊的条纹。亚种stictonotus和japonicus体型较大且颜色较浅;malayanus和rufipennis颜色较深;leggei是最小和最暗的亚种。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3至4声空洞滑润的‘toik’叫声,节奏规律,类似于婚礼进行曲。

生活习性:栖息于落叶和混交林,常见于开阔的常绿森林、河岸林木、果园和公园,冬季在花园中可见。在印度次大陆,它也出现在村落附近的林地和农田周围,甚至在斯里兰卡的城市街灯附近。主要生活在低地和山脚下,海拔可达1500米,但在喜马拉雅山脉可高达2300米。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为2月中旬至4/5月,在西伯利亚和中国为4月至6月,在日本为5月至6月。巢建在树干空洞、巢箱或墙上的洞穴中,高度不固定。每窝产卵3-6枚,通常为3-4枚,孵化期24-25天,雏鸟覆有白色绒毛。

区别辨识:与颈环角鸮的区别在于白色肩带、明显标记的下体和缺乏苍白的颈环。红角鸮有灰色和砖红色两种色型,雄鸟和雌鸟外观相似。个体在受扰时可能眼睛半闭。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包括俄罗斯至泰国的干燥落叶林。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于低地和山脚下。

其他:红角鸮是夜行性的,偏好有树丛的开阔原野。在喜马拉雅地区记录到短距离迁徙。曾两次记录为北美迷鸟,出现在阿拉斯加春季。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角鸮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