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领角鸮(英文名:Japanese Scops Owl,学名:Otus semitorques),是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的鸟类。比领角鸮体型小,面盘不显著,虹膜呈深红色,耳羽发达,后颈有领斑。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部、朝鲜半岛、俄罗斯乌苏里兰、日本和琉球群岛。
外形特征:北领角鸮体长21至26厘米,体重约130克,翼展60至66厘米。体羽灰褐色,翅膀相对长且尖,翼长153至196毫米。面部盘浅灰褐色,有深色斑点,眉白色;耳羽突出。上体灰褐色,带沙色,有粗大的黑色和淡色标记;颈部有一条较明显的淡色项圈,其上方有不太明显的浅色枕部斑块;飞羽棕色,有浅色横纹,尾羽有7至8条深棕色斑纹;下体淡灰黄褐色,有深色纵纹和精致的横向细线。虹膜颜色从暗黄色到暗红色,幼鸟虹膜更偏黄色;喙和蜡膜灰色角质。
鸣叫特征:叫声包括深沉的“whook”声,定期重复,有时间隔较长;还有多种其他叫声,如“koo”或“kwe”音符,重复的“kwee-kwee”和“pew-u, pew-u”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各种森林环境,包括低地森林、木平原和森林山坡,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约900米。冬季也会出现在村庄和郊区的公园和花园中。根据亚种不同,有留鸟(pryeri)、大部分留鸟(semitorques)或大部分迁徙(ussuriensis)的行为。食物主要包括昆虫、甲壳类、小哺乳动物(如田鼠和鼠类)、小型鸟类、蛙类、蜥蜴、蛇和鱼。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3月至7月。在自然树洞或巢箱中筑巢;每窝产卵1至3枚,在冲绳岛平均产卵2.29枚(n=51)。蛋的尺寸为36.6至37.5毫米×30至30.7毫米。仅有的两次巢穴尝试失败,一次因蛇捕食,另一次因弃巢;每次繁殖成功孵化的平均数量为1.88只。
区别辨识:与印度领角鸮、领角鸮和巽他领角鸮的区别在于翼形和长度、虹膜颜色和叫声。幼鸟整体呈灰黄褐色,有明显条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在一些地方较为常见,但全球种群规模数据未知;在寛岛非常常见;在九州、四国、本州和佐渡岛较为常见;在北海道较少见。pryeri亚种知之甚少;虽然据报道在石垣岛数量丰富,但后来的观察并未证实;在冲绳北部的Yanbaru地区,本土森林的破坏对该亚种构成了严重威胁。
地理分布: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国东北部、朝鲜半岛、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日本和琉球群岛。Ussuriensis亚种分布在萨哈林、乌苏里兰和中国东北部。Semitorques亚种在朝鲜半岛、济州岛、库页岛、佐渡岛、对马岛、五岛列岛、北海道和屋久岛均有分布。Pryeri亚种栖息在伊豆群岛和琉球群岛。
其他:北领角鸮能适应人类居住区附近的生活,但在韩国特别容易受到人为影响,如交通事故、栖息地破坏、狩猎和中毒,这些都可能长期对其种群规模产生负面影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北领角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