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凤头燕鸥(英文名:Greater Crested Tern,学名:Thalasseus bergii),是鸻形目鸥科凤头燕鸥属的鸟类。又称凤头燕鸥或速燕鸥,体长46-49厘米,翼展125-130厘米,体重325-397克。以其优雅的外观和长长的柠檬黄色喙著称。繁殖季节头部有光泽的黑色羽冠,冬季时羽冠变为白色。分布广泛,从南非沿印度洋至太平洋和澳大利亚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形成密集的繁殖群落。在中国大陆,见于马祖、基隆和宜兰。
外形特征:大凤头燕鸥体态优雅,体长46-49厘米,翼展可达125-130厘米,体重介于325-397克之间。繁殖期的成鸟具有鲜明的特征:前额和下体白色,上体灰暗,喙黄色,黑色的羽冠在繁殖季节尤为显著,冬季时羽冠变为白色。幼鸟头部类似冬季成鸟,上体呈灰、棕、白相间的斑驳图案。不同亚种在上体颜色和喙的色调上有细微差异。
鸣叫特征:大凤头燕鸥在繁殖地极为嘈杂,发出响亮的、嘶哑的、类似乌鸦的“kerrak”叫声。此外,还有在巢边焦虑或兴奋时发出的“korrkorrkorr”声,以及飞行中的硬朗“wep wep”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线及岛屿,偏好低洼的珊瑚、沙质或岩石岛屿。觅食于浅水区、河口、海滩和远离海岸的海域,主要以鱼为食,也会捕食鱿鱼、蟹、昆虫等。经常跟随渔船寻找丢弃的渔获。适应性强,能利用建筑物屋顶和人工岛屿作为繁殖地。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5月至6月间,形成大型密集的繁殖群落,巢间距约为一米。巢穴简单,由亲鸟在沙石地上刨出浅坑构成。每窝产卵1-2枚,偶见3枚。孵化期约25-30天。雏鸟孵化后两天左右离开巢穴,约38-40天后离巢,依赖父母喂养至少四个月。
区别辨识:与橙嘴凤头燕鸥相比,体型更苗条,上体颜色更深,喙色偏冷黄而非橙色,且有更陡峭的颌角。与小凤头燕鸥相比,体型更大,喙更长,黄色更深。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大洋洲、非洲西南部、印度洋北部及周边海域,从日本南部远至东波利尼西亚,遍布印度洋沿海及波斯湾。在中国,分布于马祖、基隆、宜兰等地。
其他: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自2021年2月5日起)。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凤头燕鸥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凤头燕鸥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