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丘鹬(英文名:Amami Woodcock,学名:Scolopax mira),是鸻形目丘鹬科丘鹬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涉禽,为琉球群岛北部(日本南部)的特有种,仅见于Amami-Oshima至Tokunoshima的阔叶林地带。其体型略大于丘鹬,腿较长,嘴基较厚实。整体颜色较深,头部黑带不如丘鹬显眼。冬季时,眼部周围的裸露粉色皮肤可能消失。生活习性和丘鹬相似,但因小印度猫鼬的入侵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
外形特征:琉球丘鹬体长34-36厘米,体重405-541克,翼展约66厘米。羽毛色泽变异大,可能相当暗淡,也可能比丘鹬更浅。与丘鹬相比,其翅膀更宽,胫骨更长,前额和头顶更平,嘴基更深,眼部周围有粉红色裸露皮肤(并非所有个体都有)。一般而言,颜色较少红棕色,更多橄榄棕色,整体色彩更均匀,翅膀和背羽上的暗色和灰色区域较少。头部的第一条冠纹略窄于第二条,尾部缺乏暗色亚端斑。雌鸟在Amami和Tukuno通常比雄鸟大,但尾巴长度除外。
鸣叫特征:琉球丘鹬在受到惊吓时会发出类似滨鹬的“jheet”声,有时会发出更像鸭子的“ghett!”声,或是尖锐的“je je”或“vett vet-vett”,以及飞行中的响亮高音“puu”或低音“vuu”。在三月,它也会进行0.5-1公里的环领地飞行,伴随着类似丘鹬的“wart wart wart”声。
生活习性:琉球丘鹬栖息于常绿阔叶山林,偏好潮湿阴凉的一级森林环境,尽管次生林也被利用。它可能还会出现在相邻的田野,包括甘蔗种植园,但这可能指的是丘鹬。后者在同一范围内越冬,但通常选择非森林生境。琉球丘鹬是非迁徙性的,但在繁殖后,幼鸟和成鸟会发生分散,怀疑雌鸟会迁移到更远的地方。
生长繁殖:琉球丘鹬在三月中旬至五月初筑巢。已知的地面展示行为中,单一雄鸟会在单一雌鸟附近展示,翅膀颤动下垂,头部轻轻摇晃,发出强烈的“gu”声和柔和的“ku”声。每窝产2-4枚蛋,颜色从红色到深黄褐色不等,比丘鹬的蛋更大更暗,尺寸约为48.2-50.2毫米×36.8-37.8毫米。
区别辨识:琉球丘鹬与丘鹬的区别在于翅膀更宽、胫骨更长、前额和头顶更平、嘴基更深,以及眼部周围可能有的粉红色裸露皮肤。颜色上,琉球丘鹬更倾向于橄榄棕色,整体色彩更均匀,翅膀和背羽上的暗色和灰色区域较少。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琉球丘鹬的繁殖区域限于Amami-Oshima、Kakeroma、Tokuno、Okinawa和Tokashiki Island(琉球群岛北部,日本南部)。非繁殖季节,它们可能会向南迁至Okinawa岛(琉球群岛中部,日本南部)。
其他:琉球丘鹬的种群受小印度猫鼬的威胁,这种猫鼬被引入以控制毒蛇,却导致了琉球丘鹬数量的减少。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琉球丘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