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脚滨鹬(英文名:Temminck's Stint,学名:Calidris temminckii),是鸻形目丘鹬科滨鹬属的鸟类。体型小而健壮,腿部呈黄绿色,上体在冬季为暗灰色,胸部转为灰色,逐渐过渡至近白色的腹部,最显著特征为纯白的外侧尾羽。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地带,繁殖季节可见于北欧及亚洲北部,越冬时则迁徙至非洲热带、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乃至中国南部。在云南、台湾、福建、广东及香港等地有记录。
外形特征:青脚滨鹬体长13.5-15厘米,体重15-36克,翼展可达34-37厘米。其腿短且颜色黄绿,背部至尾部的羽毛宽大且两侧闪现白色,与同属其他物种形成鲜明对比。成鸟的上体颜色从暗灰到橄榄棕不等,头部和胸部呈灰棕色,胸部有深棕色条纹,下颌、喉部和腹部为白色。雌鸟平均比雄鸟稍大,体现在翅膀、喙和跗跖长度以及体重上。非繁殖季成鸟上体和头部为单一暗灰色,胸部为淡灰棕色;雏鸟类似非繁殖季成鸟,但上体羽毛为棕色带暗端斑和浅色边缘。
鸣叫特征:发出单个短促、清晰的‘tirr’或‘trrrrit’声作为接触或警报信号,尤其是在被惊扰或飞行时。在展示飞行中,雄鸟会在离地面约1米的高度,偶尔高达10米,发出连续起伏的‘kililililili...’或‘sirrrrrrrr...’声,声音类似黑斑蝗莺的鸣唱,但更响亮且不那么机械。
生活习性:青脚滨鹬偏好内陆淡水环境,如泛滥平原、灌溉农田、污水处理场和植被密集的湿地。繁殖季节栖息于北极苔原的沼泽和森林沼泽地带,海拔高度可达1200米。迁徙时,以小规模群体移动,最多可达150-250只,不如小滨鹬那样群居。越冬时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南部、东南亚、马来西亚半岛和婆罗洲等地。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5月末至7月初,实行连续一夫多妻制,偶有三窝产卵。巢筑于地面,直径约85毫米,位于开阔或低矮植被中,由植物茎叶衬里。每窝产卵2-4枚,卵色为绿灰至淡黄色,表面有棕色斑点,平均尺寸28mm x 20.4mm。每窝由一方亲鸟独自孵化,孵化期21-22天,自最后一枚卵开始。雏鸟孵化后15-18天离巢。
区别辨识:青脚滨鹬与小滨鹬的区别在于后者腿色更深、尾羽外侧为灰色而非白色。在非繁殖季节,青脚滨鹬的暗灰色上体和头部以及淡灰棕色胸部也是辨识要点。此外,青脚滨鹬的叫声和展示飞行中的特殊鸣唱也有助于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全球估计有100万至1000万对青脚滨鹬在1980-1990年间于俄罗斯繁殖。然而,气候变化可能对该物种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北方和寒带地区,已报告芬兰局部种群下降。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覆盖北极苔原,从北欧延伸至俄罗斯东北部的楚科奇半岛,包括新西伯利亚群岛。越冬区遍及非洲热带、中东、印度次大陆、东南亚至马来半岛、婆罗洲、日本西南部、台湾和中国东部。
其他:青脚滨鹬有记录显示可能与小滨鹬杂交。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青脚滨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