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杓鹬

Far Eastern Curlew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大杓鹬(英文名:Far Eastern Curlew,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是鸻形目丘鹬科杓鹬属的鸟类。又名: 红背大勺鹬、红腰勺鹬、彰鸡,大型涉禽,以超长的弯刀状喙闻名。其体长60-66厘米,翼展可达110厘米,体重介于565-1150克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沙锥鸟。繁殖季节在东北亚的沼泽和湖岸,非繁殖季节则主要在澳大利亚沿海地区。

外形特征:体长53-66厘米,体重390-1350克,雄鸟平均比雌鸟轻约110克;翼展97-110厘米。拥有最长的喙,长达184毫米。头部图案简单,上体有暗色羽心和淡色边缘;胸部和两侧细纹密布;翼下覆羽密集条纹棕色。与白腰杓鹬相比,背部、腰部及翼下覆羽非白色,色彩更暖,腰部呈淡褐色。

鸣叫特征:叫声尖锐清脆,常重复发出“cuuue-reee”的呼啸声,音调比白腰杓鹬更深沉。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的苔藓沼泽、过渡性沼泽和湿地牧场,以及小型湖泊的沼泽岸线。非繁殖季节主要在沿海地区,如河口、红树林沼泽、盐沼、潮间带泥滩或沙滩,尤其偏好有广泛海草(Zosteraceae)草甸的地区。以昆虫、贝类、甲壳类和蠕虫为食,利用长喙探测泥沙中的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4月至7月,营巢于沼泽湿地或湖边沼泽的土丘上,巢较为简陋,每次产卵4枚,卵呈橄榄褐色或橄榄绿色,带有褐色或绿褐色斑点。

区别辨识:白腰杓鹬相比,大杓鹬色泽更深,背部和尾部呈褐色,腹部皮黄色,翼下覆羽具明显横纹,喙更长且显著下弯。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在中国台湾,大杓鹬曾在大肚溪口形成大量群体,但由于栖地破坏,数量曾大幅下降。现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易危物种名录。

地理分布: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地区至中国东北,非繁殖季节分布于澳大利亚、台湾、东南亚、菲律宾等地。

其他:迁徙过程中,大杓鹬会在中国东部地区短暂停留,数量不多。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大杓鹬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