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长脚鹬(英文名:Black Stilt,学名:Himantopus novaezelandiae),是鸻形目反嘴鹬科长脚鹬属的鸟类,又称kakī(毛利语)。其特征为全黑色羽毛,搭配长而红的腿及细长的黑喙。分布于新西兰,主要在南岛的马肯齐盆地的开放河流和相连湿地繁殖。黑长脚鹬的数量极为稀少,截至2020年5月,野生成鸟仅存169只。
外形特征:成年黑长脚鹬拥有独特的全黑色羽毛,带绿色光泽,搭配长而粉红色的腿和细长的黑色喙。雄鸟头部常见白色斑点,尤其在眼睛周围、眉线区域和头顶。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平均腿较短。幼鸟在离巢时几乎全身白色,随后发展出灰黑色斑纹。成年后的羽毛主要为黑色,散布着白色斑点和条纹。
鸣叫特征:声音相当丰富,最常听到的是连续的尖锐‘yek...yek...yek...’叫声,与黑翅长脚鹬类似,但音调更高,鼻音更轻。与本地黑翅长脚鹬的杂交后代叫声介于两者之间。
生活习性:栖息于马肯齐盆地的河流河床、湖岸、沼泽和浅水池塘。偏好有稳定边界的溪流或主洪泛河流通道旁,以及植被丰富的池塘和沼泽。非繁殖季节,会前往池塘、河流三角洲、湖泊边缘以及少数沿海泻湖和河口。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8月至次年1月,高峰期在10月。通常独居,保卫领地对抗同种。巢位于近水处,通常由四枚蛋组成(3-6枚)。孵化期约24至27天,双亲共同承担。雏鸟孵化后41至55天离巢,7至9个月后独立。
区别辨识:与黑翅长脚鹬相比,黑长脚鹬具有更短的腿和更长的喙。杂交个体的羽毛变化大,但通常具有黑色胸部羽毛。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主要集中在新西兰南岛中部的马肯齐盆地。非繁殖期部分鸟类会移动至新西兰北岛。
其他: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外来哺乳动物捕食者,如挪威鼠、野猫、黄鼠狼和貂,以及环境破坏。自1981年起,实施了包括圈养繁殖和释放计划在内的强化管理措施,以防止其灭绝。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长脚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