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嘴唐纳雀(英文名:Swallow Tanager,学名:Tersina viridis),是雀形目裸鼻雀科燕嘴唐纳雀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东北部的低地和山脚地带,最高可达1,800米。雄鸟以明亮的天蓝色为主,面部带有黑色面具,腹部下方白色,两侧有黑色条纹;雌鸟呈苔绿色,腹部偏黄,侧边有鳞片状条纹。行为与其他唐纳雀显著不同,常直立停歇,飞扑捕食昆虫。
外形特征:体长约14.5至15厘米,体重25.9至35克。短尾,宽扁喙,腿短。雄鸟头部基部、眼周和喉部黑色,其余羽毛亮蓝,翅膀和尾羽黑色带蓝色边缘,腹部中心、下腹及尾下覆羽白色,侧翼有粗黑条纹。雌鸟主要为鲜草绿色,面颊灰色,有暗褐色斑点,翼覆羽绿色,腹部淡黄色,侧翼黄色有粗绿色条纹。幼鸟似雌鸟,逐渐显现蓝色斑驳,但缺乏黑色面罩。
鸣叫特征:常听到的叫声为高音模糊金属质感的“tza-link”或“tz'sink”,有时间隔重复。雄鸟的歌声较为多变,通常是一系列快速尖锐或嘶哑的音符,类似Tangara episcopus的歌唱。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燥、湿润森林边缘、老生次生林、咖啡树荫下,以及部分清理过的区域。以果实和节肢动物为食,比例随季节变化。常见于小而松散的单物种群落,偶尔与其他物种混合群聚。取食时站立或短暂飞扑,吞食果实,随后吐出大种子。飞扑捕食飞行中的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哥伦比亚为2月至6月,委内瑞拉为4月至5月。巢由雌鸟建造,为浅杯状,置于旧石建筑、悬崖洞穴、河岸或树洞中,通常使用现有洞穴。每窝产卵3枚,偶尔4枚,白色。孵化期13至17天,雏鸟期约24天。雄鸟在孵化期间几乎不参与,但在孵化后会协助喂养。
区别辨识:与其他唐纳雀相比,燕嘴唐纳雀的停歇姿态直立,且会飞扑捕食昆虫,雄鸟有独特的黑色面罩,雌鸟颜色更偏向苔绿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广泛分布但局部集中,受威胁的栖息地较少,能在部分受干扰的环境中繁衍。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美洲巴拿马至南美洲东北部阿根廷,从海平面至海拔约1800米,主要见于亚马逊盆地的保护与非保护区。
其他:燕嘴唐纳雀在分类上属于裸鼻雀科,其种名viridis源自拉丁语,意为‘绿色’。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燕嘴唐纳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