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乌雕(英文名:Indian Spotted Eagle,学名:Clanga hastata),是鹰形目鹰科乌雕属的鸟类。属于鹰科的乌雕属,原生于南亚地区。体型略大于鸢,具典型大型鹰的结构特征,翼尖六指散开,臀部呈淡色。成年个体通体富丽的棕色,嘴裂线长而明显,延伸至眼后。虹膜深褐色,鼻孔圆形。亚成鸟颜色较浅,胸腹部有浅色斑点。飞行时,从下方观察,翅膀和尾巴在乳白色羽毛上细密地横着棕色条纹。与其它大型鹰不同,其腿部长而轻羽,不像其它鹰那样有蓬松的“裤子”。在草地、灌木丛、轻林和湿地之上翱翔,与大乌雕不同,可在远离湿地的地方发现。
外形特征:印度乌雕体长约50-60厘米,翼展约150厘米,头部宽大,嘴裂显著,比其他斑鹰种类更宽。整体颜色较淡,虹膜深色,使得眼睛显得比羽毛更深。成鸟与大乌雕的区别在于颜色更浅、虹膜更暗以及栖息环境的偏好。幼鸟经过约3-4个月,变为光泽的棕色,头颈羽毛尖端呈奶油色,形成斑点外观。尾上覆羽呈浅棕色带白色条纹,中覆羽有大的奶油色斑点。18个月后换羽,颜色变深,斑点减少。一些老幼鸟几乎不具斑点,缺乏幼小乌雕颈部的奶油色斑块。
鸣叫特征:叫声被描述为高音的咯咯笑声,以及一系列尖锐、断续的‘kleep kleep kleep’叫声。
生活习性:印度乌雕主要栖息于低地的开阔森林和森林边缘,草地上围绕的树丛,农田区和有树木的都市公园,常靠近水源。成鸟通常是留鸟或极短距离的迁徙者,与高度迁徙的乌雕形成对比。幼鸟可能在印度境内有一定的迁徙性。以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3月末到8月,在印度。巢由树枝构成,内部铺有绿叶,通常位于树的上三分之一处的分叉中。巢大小约为40-60厘米宽×30-40厘米深。每次产卵几乎总是1枚,偶尔2或3枚,孵化期38-42天,雌鸟承担大部分孵卵任务,雄鸟短暂覆盖卵并提供所有食物给雏鸟。雏鸟期报道为7周至10周。
区别辨识:与小乌雕相比,印度乌雕翼稍长,跗跖较长,头部和背部颜色更深,虹膜呈棕色而非黄色,尾下覆羽颜色较浅,喙裂更大。幼鸟颜色较成鸟浅,与小乌雕的幼鸟相似,但总体颜色更浅,上翼覆羽斑点较少,颈部无赤褐色斑块。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CITES II(华盛顿公约附录二)。在整个分布范围内密度低,因栖息地丧失和退化而疑似数量下降。可能已从孟加拉国消失,印度、巴基斯坦和缅甸的数量大幅减少。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主要是北部,也有中部,可能南部分散),孟加拉国(可能已经灭绝),西南部和南部缅甸,巴基斯坦;最近在柬埔寨确认繁殖。
其他:与C. clangula在冬季重叠分布,由于外观相似,使评估现状变得困难。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印度乌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