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漠鹀(英文名:Sagebrush Sparrow,学名:Artemisiospiza nevadensis),是雀形目雀鹀科艾草漠鹀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北美西部和墨西哥西北部。曾被归入Amphispiza属,但2007年和2009年的研究证据将其独立为Artemisiospiza属。其外观淡色而花纹微妙,以灰头和白胸带暗斑点为显著特征。艾草漠鹀通常比贝氏漠鹀颜色更浅,对比度更低,背上有不明显的深色条纹。
外形特征:艾草漠鹀为中型sparrow,体长12.1至15厘米,体重15.3至21.9克,雄鸟较大。雌雄同形异色,上半身一般呈棕灰色,头部略灰,背部和翅膀更棕色。上体部分为深灰和灰棕色,其他部位比较苍白,有明显的深色条纹。眼前方有一白色斑点,细眼环,宽白须纹与白色下体和胸中央暗斑相配。喉侧有黑色颊纹,侧面和腹侧为淡灰褐色,带有暗色条纹。翼下缘有黄色斑块,尾巴对比鲜明的深黑棕色,有时露出较浅的外羽和尾羽尖端,有抬高尾巴的习惯。
鸣叫特征:艾草漠鹀的鸣唱是一系列机械式的音乐音符,节奏较慢,不同于贝氏漠鹀。
生活习性:艾草漠鹀栖息于北美西部的艾草灌木丛中,夏季雄鸟会在显眼的枝头唱歌。除唱歌外,它们大多时间在地面活动,藏匿于灌木丛中。它们在开阔干燥的环境中度过迁徙季节和冬季,包括由盐蒿和仙人掌主导的沙漠灌木丛。饮食习惯和食物来源尚待详细研究。
生长繁殖:艾草漠鹀的繁殖期在美国西部的春夏季节,雄鸟会从显眼的栖息处唱歌吸引雌鸟。关于筑巢、产卵和育雏的详细信息需要进一步观察。
区别辨识:艾草漠鹀与贝氏漠鹀非常相似,但通常更淡色,对比度较低,具有不那么明显的深色髭纹和背部的明确条纹。幼鸟下体有条纹,与黑喉漠鹀相似,但缺少白色的眉纹,下体条纹更重,尤其是侧面。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艾草漠鹀的繁殖区域位于美国中西部,而非繁殖区域则延伸至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
其他:2013年,美国鸟类学会将艾草sparrow分为两个不同的物种:一种成为艾草漠鹀,另一种被分类为贝氏漠鹀的四个亚种之一。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艾草漠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