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鹀

Chestnut Bunting Emberiza rutila

栗鹀(英文名:Chestnut Bunting,学名:Emberiza rutil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 大红袍。繁殖季节雄鸟上体鲜亮的栗红色,腹部黄色,雌鸟及未成年雄鸟整体偏暗,下体淡黄色,与黄胸鹀雌鸟相似但体型更小。广泛分布于东帕拉尔地区,包括俄罗斯东部、蒙古北部与中国东北部,越冬于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印度东北部。

外形特征:栗鹀长度约14-15厘米,尾短,喙较长。雄鸟在繁殖季节拥有鲜明的栗色上体和头部,黄色腹部,侧身有条纹。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色泽较淡,部分栗色被淡色羽缘遮盖。雌鸟整体呈暗褐色,上体有深色条纹,下体主要为淡黄色。两性皆有淡栗色臀部,喉部为淡黄色。

鸣叫特征:栗鹀的鸣唱从树上的隐蔽处发出,通常由三个缓慢纯净的音符开始,随后是独特的颤音“tvia tvia tvia sre-sre-sre sisicha”,类似黄腰柳莺树鹨的歌声,也有点像灰头鹀的歌声,但更为均匀且音调更低。常用叫声为短促的“zick”,与小鹀的叫声相似,还有尖锐的高音“teseep”。

生活习性:栗鹀栖息于有低矮灌丛的开阔森林,包括针叶林、混交林及落叶林,高度可达2500米。在非繁殖季节,它们出现在农田、灌木丛和林地边缘。迁徙时和越冬期间,它们通常以小群出现。

生长繁殖:栗鹀在西伯利亚、蒙古北部和中国东北部繁殖。它们是长途迁徙者,冬季在中国南部、东南亚和印度东北部越冬。繁殖季节偏好于开放森林中带有丰富地面覆盖物和灌木的环境。

区别辨识:雌性栗鹀黄胸鹀雌鸟的区别在于栗鹀的腰为棕色,而黄胸鹀雌鸟具有白色翼斑和明显的皮黄色眉纹。与雌性灰头鹀的区别在于栗鹀腰为棕色,无灰头鹀的白色翼斑和尾部白色边缘,灰头鹀雌鸟在耳羽下方具有清晰的月牙形斑纹。注意区分灰头鹀的不同亚种,因为它们的羽色差异较大。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包括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北部、俄罗斯远东乌苏里兰及中国东北内蒙古和黑龙江。非繁殖区域扩展到印度东北部的那加兰到米佐拉姆、东南亚北部、中国南部。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栗鹀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