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纹鹀(英文名:Striolat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striolat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拥有灰色头部,栗褐色翅膀,以及鲜明的双色喙。雄鸟的脸部条纹复杂,带有三道亮白色条纹和深色胸纹,而雌鸟则具有类似但更淡的条纹,缺乏深色线条。非洲亚种的胸部更呈栗色,头部颜色更深,与亚洲个体有所区别。这种鸟在岩石灌丛中繁殖,通常靠近村庄和农田,偶尔会在亚洲的废弃建筑中筑巢。
外形特征:黑纹鹀体型纤细,长度约12至13厘米,体重介于12至16克之间。雄鸟头部、颈部、喉咙和上胸呈灰色,带有黑色条纹,超眉线和颊纹白色。雌鸟比雄鸟更暗淡,头部呈沙棕色,顶部有较深的条纹。幼鸟外观比雌鸟更暗淡,喙部颜色一致。非洲亚种(saturatior和jebelmarrae)比指名亚种稍大,头部颜色更深,条纹更重,下体颜色更丰富。
鸣叫特征:雄鸟的鸣唱是从低矮的灌木或岩石上发出的一系列快速滚动的嗡嗡声和甜美的哨音,持续大约1.5至2秒。飞行叫声类似于麻雀的‘chielp’声。
生活习性:黑纹鹀栖息于干燥地区的岩石地带,通常靠近水源,但在索马里和阿曼的城镇和村庄中也能见到。冬季时,它们的栖息地更加广泛,可能出现在耕作区附近。食物主要是种子,喂养幼鸟时会以昆虫为主。
生长繁殖:在印度,已观察到黑纹鹀的繁殖范围向南扩展至近普纳的Saswad附近。一窝产卵量为两到四枚,孵化期约为14天。
区别辨识:与北非的家鹀相比,黑纹鹀具有更强的面部条纹和更苍白的腹部。东部乍得的黑纹鹀(亚种jebelmarrae)显示出与家鹀的混交迹象。
保护现状:IUCN状态未提供。
地理分布:繁殖区位于东北非至西南亚洲的岩石灌木地带,分布零散,从东北乍得和埃及东部至东北索马里和肯尼亚西北部;西奈半岛、以色列、约旦西部、阿拉伯半岛、伊朗南部、阿富汗东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下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非繁殖期则扩展至印度西部的田野。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纹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